感遇十二首其一
张九龄兰叶春葳蕤[1],桂华秋皎洁[2]。
欣欣此生意,自尔为佳节[3]。
谁知林栖者[4],闻风坐相悦。
草木有本心[5],何求美人折?
【注释】
[1]兰:指兰草,是一种开花很芳香的植物。
葳([23]ē[9])蕤([18][21]í):枝叶茂盛的样子。
[2]华:开花。
[3]自尔:犹言自此,也就是自然而然的。
[4]林栖者:林中之人。
[5]本心:天性。
【译文】
兰草在春天枝繁叶茂,桂花在秋天皎洁芬芳。
欣欣向荣生气勃勃,你们自然成为美好的季节。
谁知道山林中的隐士,闻到了芬芳会不会心生喜爱之意,草木各有天性,何尝会希求美人来攀折呢?
【赏析】
玄宗时,张九龄官至尚书右丞相。
《资治通鉴》评价说,唐玄宗开元盛世用的是贤相,姚崇尚通,宋璟尚法,张九龄尚直。
张九龄“尚直”
,就是坚持正义的主张,不因个人的私利,也不因为屈于权威而改变主张。
他在主理朝政时经常直言进谏,规劝玄宗居安思危,整顿朝纲,以至屡忤玄宗意。
玄宗遂于开元二十四年(736)罢张九龄而相李林甫,迁九龄为尚书右丞相。
罢相后不久,又因他荐举的监察御史周子谅弹劾牛仙客,触怒玄宗,坐“举非其人”
,贬为荆州长史。
在此期间,诗人有感于心,遂作《感遇》诗十二首。
此处选其二首。
所谓“感遇”
,顾名思义,就是对人生际遇有所感而用言语来加以抒发。
在这首诗中,诗人托物言志,以清雅高洁的春兰和秋桂来比喻自己不随俗浮沉、不求人知的志趣,表明自己有着坚贞清高的本心,不求君相(美人)的认用欣赏。
诗一开始就用整齐的偶句,点出春兰秋桂的无限生机和芬芳皎洁的特征。
三、四句写兰桂欣欣向荣却不媚俗求人知的品质。
后四句以“谁知”
引出兰桂无心与物相竞的情怀。
诗中运用了比兴的手法,寄托深远。
语言质朴洗练,不激不昂,饶有余味。
《唐音癸籖》评之为“首创清淡之派”
,对王孟诗派颇有影响。
作者简介
张九龄(678-740),字子寿(一名博物),韶州曲江(今广东韶关)人。
七岁能文。
以进士第授校书郎。
历官左拾遗、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。
玄宗朝贤相,以正直著称。
后为李林甫所谮,罢相。
所著《感恩诗》格调刚健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